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>内外兼治> 正文

内外兼治治疗带状疱疹90例

2013年04月25日 16:50
字号:T|T

    呃逆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,正常人也可发生,多由饱餐、受风、精神紧张后发生,但为时短暂,而顽固性呃逆持续不缓解,多伴器质性疾病存在。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62例,获效良好,现报道如下。

    一般资料

    本组62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,男42例,女20例;年龄最小者34岁,最大者84岁;病程最短者3天,最长者2个月。伴大叶性肺炎10例,肺癌5例,胃癌9例,肝癌7例,脑梗死10例,脑出血5例,糖尿病9例,病因不明者7例。

    治疗方法

    中药治疗:丁香柿蒂汤加味。处方如下:丁香6 g,柿蒂12 g,高良姜5 g,陈皮12 g,姜半夏12 g,炙甘草6 g。随证加减:胃寒者加吴茱萸8 g;胃热者加生石灰30 g,竹茹15 g;肝郁者加枳壳10 g,郁金12 g;气虚者加人参10 g,黄芪20 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5剂为1个疗程。西医治疗:取患者双侧内关穴,双侧足三里穴,常规穴位消毒后,用5 m1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,维生素B。注射液200 mg,分别平均注入双侧内关穴、足三里穴,每日1次。

    治疗结果

    疗效标准:痊愈:呃逆症状完全消失,停药后2周以上不复发。有效:呃逆症状明显减轻。无效:呃逆症状无改善。

    结果:本组患者经1~3个疗程治疗后,痊愈41例,有效19例,无效2例,总有效率96.8%。

    典型病例

    患者,男,64岁,2011年10月20日以“右侧肢体不遂1个月余伴呃逆10天”就诊。入院时症见:右侧肢体不遂,活动无力,呃逆不止,声音洪亮,口臭烦渴,小便黄,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黄,脉滑数。查体:T 37℃,BP 160/90 mmHg,右侧上下肢肌力2级,反射亢进。颅脑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。中医辨证为胃热内盛,治则为清热降逆。中药处方:丁香6 g,柿蒂12 g,高良姜5 g,陈皮12 g,姜半夏12 g,炙甘草6 g,石膏30 g,竹茹15 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西药采用上述方法行双侧内关穴、足三里穴穴位注射,每日1次。经治疗患者当晚呃逆次数明显减少,次日呃逆完全停止。停止穴位注射,单独服中药5剂,呃逆未再复发。病人临床痊愈出院。

    讨论

    西医学认为,呃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膈神经受到刺激导致膈肌痉挛,从而引起呼吸肌收缩,在收缩终了时声带突然关闭发出声音,是一种令人难以自制的症状。正常人多在饱餐、饮酒、受凉、精神紧张后发生,会很快缓解。危重病人发生呃逆常提示病情加重,预后不良,有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发生呃逆常比较顽固,不易控制,治疗比较棘手,并影响饮食与睡眠,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。呃逆中医又叫“哕”或“哕逆”,其发病机理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所致。引起胃失和降的原因则有寒气客胃、胃火上逆、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。根据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的原则,治疗当和胃降逆、理气止呃。中药基本方中丁香、柿蒂降逆止呃;高良姜温中散寒;陈皮、半夏理气化痰;炙甘草调和众药。配合辨证施治,随证加减,标本同治,使胃降呃止,病情向愈。西药山莨菪碱注射液能缓解膈肌痉挛,维生素B。注射液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,穴位注射能使药物在穴位内缓慢吸收并通过经络作用直达病所,持续发挥作用,共奏降逆止呃之功。

    综上所述,中药配合西药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,作用强,见效快,作用持久,不易复发,且无明显不良反应,运用方便,费用低,值得推广。

网友评论:

已有0条评论,共0人参与,点击查看
登录 (请登录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)

企业服务

推广信息

商务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诚聘英才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Copyright © 1999-2009 TH55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